微电影《向园而生》在扬州首映,以光影为笔,勾勒出扬州园林的千年风韵与现代生机。这场由扬州市委网信办、市文联联合主办的文化盛事,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部视觉佳作,更成为扬州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战略的生动注脚。
匠心独运:17分钟里的扬州叙事
《向园而生》以“私家庭院改民宿”的创业故事为主线,将扬州的亭廊、叠石、花木等园林元素串联成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。影片开篇,镜头从扬州新区的高楼立交、繁华车流,逐步切换到广陵古城的青砖黛瓦、小桥流水,最终聚焦于一座充满温情的私家庭院。这种“古今对话”的叙事手法,既展现了扬州“园在城中、城在园中”的独特风貌,又通过创业者的视角,让古老园林融入现代生活。
为还原扬州园林的“方寸之美”,主创团队历时四个月打磨细节。片中,书画、琴筝等传统文化元素与庭院景观相得益彰,观众不仅能欣赏到“借景”“理水”的园林技艺,还能感受到扬州非遗、民俗的厚重底蕴。这种“文化可视化”的表达,让园林从静态景观升华为动态的文化符号。
光影赋能:微电影里的文旅新范式
《向园而生》的首映,是扬州探索“微电影+文旅”融合的又一次实践。近年来,扬州依托瘦西湖、何园、个园等经典IP,吸引《红楼梦》《上错花轿嫁对郎》等影视作品取景,打造“跟着影视游扬州”的文旅品牌。此次微电影的推出,更将扬州的园林文化、美食文化、非遗文化浓缩于17分钟的光影之中,形成“一部电影、一座城市”的传播效应。
数据显示,微电影上线后,扬州私家庭院的搜索量同比增长40%,民宿预订量激增25%。这种“光影带流量”的模式,不仅为扬州文旅注入新活力,更印证了“内容即流量、文化即价值”的传播逻辑。
文化传承:从私家庭院到城市名片
扬州园林,素有“绿扬城郭”之美誉,曾有“园林多是宅,车马少于船”的盛景。如今,这些私家庭院从名门望族的雅集之地,变为百姓日常的文化空间。《向园而生》通过镜头语言,让每一块青砖、每一片黛瓦都成为故事的讲述者,传递着扬州“兼容南北、雅俗共赏”的城市性格。
影片背后,是扬州对文化传承的深耕。从街南书屋的开机仪式,到市文联的全程指导,再到城控集团的资金支持,这部微电影的诞生,凝聚了多方力量。正如市文联党组书记黄振宇所言:“我们希望《向园而生》不仅是一部艺术精品,更能成为用文艺推动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。”
行业启示:微电影里的城市传播学
《向园而生》的成功,为城市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范本。其核心在于“三个契合”:
内容与城市的契合:紧扣扬州“园林城市”的定位,挖掘私家庭院的文化价值;
艺术与技术的契合:通过镜头语言、音效设计,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审美;
作品与市场的契合:以“微电影+短视频”的传播形态,适配新媒体时代的观看习惯。
当首映式的灯光渐暗,扬州的园林故事仍在继续。《向园而生》不仅是一部微电影,更是一把钥匙,解锁了古城扬州的文化密码。在这里,每一座庭院都是历史的见证者,每一段光影都是文化的传承者。而扬州,正以这样的方式,向世界讲述着属于中国的园林传奇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