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暑期,北京口岸迎来出入境高峰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口岸年度出入境人员已突破300万人次,较去年同期增长30.4%,单日最高客流量达1.92万人次,创年内新高。这一数据不仅标志着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活力回归,更折射出中国扩大开放、优化便利化措施的显著成效。
数据亮点:免签政策驱动“双向奔赴”
暑期以来,北京口岸日均客流量维持在1.76万人次高位,较6月增长1700余人次。其中,入境外国人达41万人次,同比增长56.8%,免签政策入境者占比43.1%。这一增长得益于中国持续扩大免签“朋友圈”,新增巴西、乌兹别克斯坦、沙特等国免签政策,并将240小时过境免签适用国家扩展至55国。数据显示,经大兴机场口岸通过240小时免签政策来华的外国人超3万人次,涵盖旅游、商务、探亲等多类需求,成为拉动入境游的重要引擎。
原因解析:研学游、国际活动与航线扩容
暑期客流激增的背后,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。一方面,亲子游、研学团成为主流,中外学生家庭团占比显著提升;另一方面,京津地区承办“亚投行第十届理事会年会”“上合组织安秘会”等国际活动,吸引全球政商人士汇聚北京。此外,大兴机场航线持续扩容,新增杜尚别航班,加密日本、香港航线,进一步便利国际往来。
口岸应对:科技赋能与服务升级
为应对高峰,北京边检总站推出多项创新举措:
技术升级:启用“双排并检”模式,增设11条临时入境许可专用通道,签发效率提升60%;自主研发旅客资料自动回填、航班流量预测等8项应用,实现客流高峰提前感知。
服务优化:现场增设40余组填卡台,多语种执勤小组提供政策咨询,推出电子登机牌、优化旅行社接团流程等10项便利措施。
警力调配:高峰时段叠加用警,强化关键点位值守,确保通关顺畅。
行业影响:从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的转型
北京口岸的暑期现象,不仅是中国扩大开放的缩影,更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供实践样本。数据显示,杭州萧山机场通过智能机器人、自助填报终端等技术,上半年验放255万人次,同比增长12.3%;广州白云机场口岸依托“科技+服务”组合拳,验放超840万人次,居大型空港前列。这些案例表明,口岸管理正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、人性化转型,通过技术赋能提升通关效率,以服务温度增强国际竞争力。
当一架架国际航班在北京的天空起降,1300万人次的出入境数据背后,是政策红利、技术升级与民生需求的同频共振。这场暑期高峰,不仅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“双向奔赴”,更预示着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新篇章正在徐徐展开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