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房山迎来一场文化盛事——"戏聚中华 曲韵房山"2025第五届京津冀精品戏曲展演暨戏曲进乡村活动正式启幕。这场持续至9月的文化盛宴,以京津冀三地戏曲协同发展为纽带,将教育实践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,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地域的戏曲艺术盛宴。
一、教育协同:打造戏曲人才孵化器
开幕式上,房山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戏曲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揭牌成立"中国戏曲学院周口店艺术实践基地"。这一基地不仅为戏曲专业学生提供实践舞台,更通过"戏曲进校园"计划,将京剧、河北梆子等剧种引入中小学课堂。据主办方介绍,基地已开发出"戏曲基本功训练""经典剧目赏析"等模块化课程,并邀请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,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戏曲魅力。
二、文化融合:三地艺术共谱新篇
展演现场,京津冀三地院团联袂献艺:北京京剧院带来《天女散花》的翩跹水袖,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演绎《大闹天宫》的磅礴气势,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呈现《宝莲灯》的传奇故事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三地演员首次合作改编《穆桂英挂帅》,将京剧的唱腔与河北梆子的器乐融合,创造出独特的"京梆交响"表演形式。这种打破地域壁垒的创新,正是京津冀文化协同的生动实践。
三、惠民工程:让戏曲融入生活日常
活动期间,300场戏曲惠民演出走进乡村、商圈、景区。在房山韩村河村,村民们通过互动体验区亲手绘制脸谱、试穿戏服;在长阳公园,露天剧场每天上演经典剧目选段。数据显示,自首届展演以来,房山区已培育数千名戏曲票友,形成"看好戏到房山"的文化品牌。这种"文化下乡"与"观众上舞台"的双向互动,让戏曲真正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。
当展演的帷幕缓缓拉开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戏曲艺术的精彩呈现,更是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缩影。通过教育合作夯实人才基础,通过艺术创新激活文化基因,这场展演正以戏曲为媒介,书写着新时代文化传承的动人篇章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