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348个剧种在昆山完成"大团圆"的第六年,2025年戏曲百戏(昆山)盛典以"汇中 国百戏展戏曲新颜"的姿态,在江南水乡勾勒出戏曲传承的立体画卷。这场持续23天的戏曲盛宴,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狂欢,更是一次对戏曲生态的深度革新。
一、从剧场到街巷:戏曲生活的全域渗透
本届盛典突破传统剧场边界,将演出延伸至文博场馆、高校讲堂、历史街区与集宿区。在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,观众可透过全息投影技术,与梅兰芳《霸王别姬》的经典身段隔空对话;在巴城老街的"昆曲茶社",90后昆曲演员用吉他伴奏重新诠释《牡丹亭·游园》,让传统唱腔与现代编曲碰撞出奇妙火花。这种"戏曲+百业"的融合模式,正是昆山探索戏曲生活化的生动实践——当戏曲元素融入咖啡拉花、地铁装饰、文创雪糕,传统文化正以更轻盈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日常。
二、从传承到创造:人才梯队的立体构建
在昆山当代昆剧院排练厅,22个"小昆班"的孩子们正在练习《长生殿》选段。这些从20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的戏曲幼苗培养计划,已累计输送5000余名昆曲传承人。与此同时,20名全国遴选的武戏演员在梁辰鱼剧场挥汗如雨,他们中既有梅花奖得主,也有00后新秀,每个人都在为10场武戏组台打磨绝技。这种"老带新"的传承机制,与文化和旅游部"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"形成呼应,共同构建起覆盖老中青少四代的人才梯队。
三、从保护到活化:濒危剧种的破圈之路
山西大同耍孩儿剧团带来的《扇坟》,让观众见识到"以扇代笔"的独特表演体系;广灵大秧歌《卖菜》则用诙谐的方言唱腔,展现晋北民间生活的鲜活图景。这些濒临失传的剧种,通过盛典的数字化推广计划,正在被转化为4K超高清影像资料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昆山与喜马拉雅合作的"雅韵昆山"电台,已将50个濒危剧种唱段转化为有声读物,让传统戏曲在数字空间获得永生。
四、从盛典到生态:文化赋能的城市转型
在昆山高新区,总投资12亿元的戏曲文化产业园正拔地而起。这里将集成戏曲创作、数字制作、非遗工坊、主题民宿等功能,形成完整的戏曲产业链。这种"以节兴城"的实践,印证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戏曲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。当戏曲百戏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地,当昆曲主题地铁专列每日运送数万乘客,传统文化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城市气质。
站在昆曲发源地的土地上回望,六载百戏盛典已超越单纯的展演功能,成长为戏曲传承的"中国方案"。这里既有《牡丹亭》的千年古韵,也有VR戏曲的未来想象;既能看到"天下第一团"传习班里老艺人手把手教学,也能见证数字技术如何让梅兰芳的"水袖"在元宇宙中重生。当39场演出落下帷幕,昆山留下的不仅是3.3亿次网络观看的数字,更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永恒命题——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,戏曲艺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,正如昆曲《玉簪记》所唱:"长清短清,那管人世恨不平!"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